close

 

【地產專欄】楊宗憲:住宅內涵的膨脹與貶值建商行銷賣屋無所不用其極,卻不覺得在欺騙消費者。

大家可能注意過「10分鐘到北市東區」、「某某皇居」等建案廣告用語,當你發現前者原來地點在汐止,10分鐘得半夜飆車才有可能到;某某皇居原來並不是皇上住的地方等等。大家其實已經習以為常,覺得這不就是廣告罷了。

房市已被行銷之尺扭曲

過去我們學會用以度量事物的標準,其實早已無法真切地形容我們所存在的世界,建商賣給你的三房,通常有一房會小到難以住人,你想要真正好住的三個房間,你得強調「大三房」或買「四改三」才行;你看到某案名有「帝寶」,才幾千萬元一戶,覺得好便宜,後來才發現這個帝寶在高雄,不是台北那棟,原來還是好貴;早期建案最多是取「XX的家」、「XX鎮」這類相對樸實的案名,現在「XX市」、「XX天下」彷彿才是基本款,「XX宮」、「XX皇苑」也不算誇張,你以為你住的地方很偉大,其實不過是幾棟大樓組成的社區而已。原來住宅的偉大與期待竟是如此的一廂情願,家的感覺在建商的過度行銷之下,容易讓人感覺像是買到了豪宅、皇宮,交屋的落差則感覺像是自己當了冤大頭。行銷之尺居然如此地意欲扭曲心中之尺。

一個國家的制度或許真會影響居住空間的規劃。在現行制度下,容積率決定了地價,每家建商都想方設法的用光可建容積率,因此建築少有特色;在建築法規的要求下,公共設施比率逐步提高到35%以上,原本是提升居住品質的設施,在現有交易習慣下,公設比成了虛坪的代名詞;加上屋簷、雨遮之類的過度可登記內容,妳以為妳買到50坪的大房子,原來室內只有30坪甚或更少,買房子在行銷與制度的影響下竟是如此的膨脹與貶值。

在預售屋市場,明明是假的樣品屋,構造跟裝潢是假的、甚至連空間跟傢俱的尺寸都是假的,大家依然開心的買了;交屋發現傢俱擺了人卻走不過去、車子停不進停車位、天花板沒當初看到的高、樣品屋窗外的小橋流水換成隔壁棟鄰居的廚房排煙口等,回去翻翻合約,膨脹與貶值,合約都沒寫到,只能自認倒楣。久而久之,大家都習慣了,這就是陪伴著我們的房地產市場。

當心中之尺被市場或行銷之尺試圖扭曲時,除了認清它適應它,更重要的是,營造與管理好居住的品質才是真實的;再怎麼樣,建商賣給你的只是硬體,你當然不是皇上,建商賣給你的也不是皇宮;好房子必然是源自於好的管理與水準一致的住戶,這不容易,但在好房子被如此的膨脹與貶值下,這是少數可以努力的方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師房屋-大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